测试对象:输入端(与高压开关柜连接端)、输出端(与电机连接端)、晶闸管模块极间及对地绝缘。
测试标准:
对地绝缘电阻:≥1000MΩ(2500V 兆欧表,测试时间 60 秒后读数);
极间绝缘电阻(晶闸管断开状态):≥1000MΩ(2500V 兆欧表);
相间绝缘电阻:≥1000MΩ(2500V 兆欧表),且三相绝缘电阻值偏差应≤20%(避免局部绝缘缺陷)。
测试对象:控制箱内 PLC、继电器、接触器线圈、信号电缆等低压元件及回路。
测试标准:
对地绝缘电阻:≥10MΩ(500V 兆欧表);
回路间绝缘电阻(如强电回路与弱电回路):≥10MΩ(500V 兆欧表),防止不同回路间绝缘失效导致信号干扰或短路。
测试对象:装置金属柜体、柜门、操作面板等非带电金属部件与高压主回路的绝缘。
测试标准:
绝缘电阻:≥100MΩ(1000V 兆欧表),确保外壳与高压部分的绝缘隔离,避免人员接触时发生触电。
测试对象:水冷系统的金属管道与主回路、加热元件与柜体的绝缘。
测试标准:
绝缘电阻:≥5MΩ(500V 兆欧表),防止辅助设备漏电影响主回路绝缘。
电压等级匹配:
高压主回路:选用 2500V 兆欧表(量程≥10000MΩ,精度 ±5%),符合 GB/T 11444《高压晶闸管阀试验方法》要求;
低压控制回路:选用 500V 兆欧表(量程≥100MΩ),避免高电压损坏弱电元件(如 PLC 芯片、传感器)。
仪器状态:测试前需检查兆欧表短路电流≥1mA(确保能击穿绝缘表面的轻微污染层),开路电压偏差≤±10%。
断电与放电:将装置与高压电网、电机彻底断开,用 25mm² 接地棒将主回路对地放电(放电时间≥5 分钟,大容量电容需延长至 10 分钟),确保残留电荷释放完毕。
清洁处理:用无水乙醇擦拭高压接线端子、晶闸管表面的灰尘、油污,避免表面污染导致绝缘电阻测量值偏低(表面电阻会掩盖真实的体积电阻)。
拆除连接:断开高压主回路与低压控制回路的所有跨接连线(如避雷器、电压互感器二次侧连线),确保各回路独立测试。
接线方式:兆欧表 “L” 端接被测部位,“E” 端可靠接地(如柜体接地端子),“G” 端接被测部位的中间屏蔽层(如电缆的半导电屏蔽层,消除表面泄漏电流影响)。
升压与读数:匀速摇动摇柄(120r/min),待指针稳定后(通常 60 秒)读取绝缘电阻值;测试过程中若指针突然降至 0,立即停止测试(可能存在绝缘击穿)。
多次测试验证:同一部位需重复测试 2 次,两次读数偏差应≤10%,避免偶然因素影响(如瞬间受潮)。
放电处理:测试完成后,先断开兆欧表 “L” 端接线,再停止摇柄,最后将被测部位再次对地放电(防止电容性元件储存电荷导致触电)。
温度修正:绝缘电阻随温度升高而降低(介质损耗增大),需将测试值修正至参考温度(通常为 20℃):
公式:
,其中R20=Rt×Kt为温度系数(如油浸绝缘在 30℃时Kt,40℃时Kt=2);Kt=4
示例:25℃时测得绝缘电阻为 500MΩ,修正至 20℃后应为
(参考 GB/T 16927.1 温度修正表)。500×1.5=750MΩ
湿度修正:环境湿度>85% 时,表面泄漏电流增大,需在干燥环境(如开启除湿机至湿度≤70%)下重新测试,或采用 “屏蔽法”(通过 “G” 端消除表面电流)。
绝缘电阻偏低:实测值低于合格值的 80%(如高压回路<800MΩ),或同一部位与历史数据相比下降 50% 以上,判定为绝缘不良,需进一步检测(如介损试验、局部放电测试)。
三相不平衡:高压主回路三相绝缘电阻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>2,可能存在单相绝缘缺陷(如某相晶闸管受潮)。
吸收比异常:测量 15 秒与 60 秒的绝缘电阻比值(
),对于高压设备应≥1.3,比值<1.3 表明绝缘存在受潮或贯通性缺陷(如电缆绝缘层进水)。R60s/R15s
新设备投运前:必须进行全项绝缘电阻测试,作为基准值存档;
定期预防性试验:每年 1 次(雷雨季节前),结合接地系统测试同步进行;
特殊情况触发:设备经过大修、长期停运(超过 6 个月)、遭受雷击或潮湿天气后,需立即补测。
记录内容:包括测试日期、环境温度 / 湿度、仪器型号、各部位绝缘电阻值(原始值及修正值)、测试人员签名等;
趋势分析:建立绝缘电阻历史数据库,绘制变化曲线,当出现连续下降趋势(如每年降幅>10%)时,提前安排检修(如更换老化的绝缘部件)。
GB/T 10230.1《高压晶闸管阀 第 1 部分:试验》:规定了晶闸管模块绝缘电阻测试的电压等级及合格值;
DL/T 596《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》:明确了高压电气设备绝缘电阻的测试周期及判断标准;
GB 50150《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》:规范了新设备投运前的绝缘测试流程。